2013/01/07

102.01.01仁愛鄉中原部落教堂.互助國小.清流部落

102.01.01仁愛鄉中原部落教堂.互助國小.清流部落
中原部落位在仁愛鄉和國姓鄉的交界,
往蕙蓀林場方向行駛,就會抵達中原部落。
在部落內的"西伯"或互助國小的後山,隱藏著大片的梅園,
每逢寒流過境之時~大片的梅花爭相吐露花苞,
將中原部落妝點的如北國雪境般的美麗。
這裡沒有賞梅的喧囂人群,
在冷冽的空氣中~可聞到梅花散發出來的清新味道,
悠閒走在小徑上,遠方不時傳來陣陣的鞭炮聲!!
~原來元旦當天是原鄉朋友們過新年的日子。
在冷冷的空氣中過年,似乎就是要有這個味道。




徐步來到「互助國小」,
你會發現牆壁上盡是記載著當地賽德克族的歷史,
仔細聆聽,依稀能聽見用著賽德克族語唱著歌的孩子,
初次到訪「互助國小」的你,
別吝嗇按下的快門,
感動的紀錄這山林的故事吧!
這是互助國小後山的梅園,
"梅園"?應該稱做梅森林吧!整座山坡種滿密度極高的梅樹,
放眼望去~儼如一座小森林,
猶記夏天前來互助國小避暑,
當時信步走到後山,突然發現林蔭如森林般的梅園美景,
當時就暗自決定梅花綻放的季節,一定要再來拜訪。
不過~不知道是什麼原因?
這裡的梅況好像不怎麼理想,
蒼勁的軀幹錯落著稀疏的梅花,
是時間點不對,
還是~
原來~部落居民說,
以前農民種植梅樹外銷梅子到世界各地,
當時是一片榮景,後來因中國梅子低價的傾銷世界,
導致此地的梅價暴跌而逐漸落寞,很多農民任其荒廢,
但是當時的梅園依舊沒被破壞,
只是越來越少人整理。
這可能是造成梅花花況不佳的其中一個因素吧!
這片冬季寒梅美景,因地點偏遠,鮮少有遊客知道,
仁愛鄉公所與幾個地主跟當地居民協調,
預計逐步整理梅園,
相信來年再來探訪這片令人心醉的梅花森林,

一定會有不同景象




這是部落彼岸山頭梅花爆發的影像



奶奶摘採野生龍鬚菜,
不過身後就是中原派出所。
中原部落:
中原結社於北港溪下游左岸,猴洞山北方山麓,海拔500公尺的台地,
為德奇塔雅群巴蘭、卡奇克、與塔奇南3社共同組成的聚落。
卡南社原居南卡奇克社南方山腹,海拔1200公尺。
霧社事件發生後,日警鑒於卡奇克與塔卡南兩設在濁水溪左岸深山裏,
管理困難,恐隨時發生叛亂,
遂於民國20(1931)3月令兩社遷離原址,
迫其遷於霧社對岸濁水溪畔,(原霧社公學校旁,今萬大水庫或稱碧湖)
後來再遷到巴蘭社的小社洛韶(Ruco)之旁,
據說當時因為已接近遷村前夕,房舍只是隨便搭蓋。 
民國25年,日人興建萬大水壩,
以引溪水至日月潭,萬大以北濁水溪沿溪一帶農地盡成澤國。
因農地減少,日警遂藉此理由將巴蘭、塔卡南、卡奇克三社安至於他處,
最後擇眉原聚落稍溪台地上建社,
因位於清流與眉原之間而被稱為「中原」 (Nakahara)
清流族人因此地經常發生土石流,土地貧瘠,又稱「meapung」;
台灣光復初改名「互助」。
此地原本亦為眉原群社地,日人統治後劃歸平地,
為牛眠山林家開墾區,漢語稱為「六隊」,
為將3社族人遷居於此,亦強迫此處漢人遷居。
互助建設初期分五班,由西而東,一至三班為巴倫社人所居,
分別依照原來名稱稱為(Hunan)(Cceka)、洛韶(Ruco)
第四班則為塔卡奇、卡奇克社兩社所住,這兩社因曾住於霧社對岸山腹,他社人成其住區為西寶(Sipo,即對岸之意)
第五班為原巴蘭社最大的部落田他那住區,
仍稱田他那(Tntana),派出所與教育所亦設於此。
至民國47年,遭八七水災的侵襲,西寶區上方圖塌方,洪流沖毀房舍,
同年9月,政府將西寶社人安置第一班下方約200公尺處,
另建一社,被稱「新中原」,或稱「新部落」、「新村」,
而稱巴蘭住區為「舊部落」或「中原口」。
民國88年(1999年)發生「921大地震」,
中原口部分民宅復因地震及接踵而來的豪雨造成土石流而受損嚴重,
再次需要遷村,目前有16戶遷住於原址東北方的田地中。
以上參考→http://www.tipp.org.tw/formosan/tribe/tribe_detail3.jspx

"塞德克族"清流部落~"餘生紀念館"
適逢原鄉新年,
這群遠從花蓮東華大學遠道而來的大學生,
正賣力的演出。
看過塞德克‧巴萊的朋友,
相信不陌生這個樂器~簧片。

熱情的舞蹈~瞬間驅走了寒意。






幾根木片也可撞擊出如此美妙的聲音。


原民朋友的聲音,
一向都有令人驚喜的天賴聲。



交通資訊:
3→國6→國姓交流道→國姓路→長北路→中華路→中原部落
踏查足跡~
踏查足跡:
101.02.12川中島社--清流部落餘生館.中原部落http://rw7628.blogspot.tw/2012/02/1010212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留下您的足跡,給我一點小意見吧!